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欲罷不能的好書推薦 

會想要看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要多了解教育不平等形成的原因,想要知道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教養策略,對下一代的人生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平易近人津津有味

而我把這本書當作故事書來看,覺得津津有味,本書雖來自於嚴謹的學術研究,然而文筆平易近人,較少艱深難解的理論或學術名詞,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故事都很真實,輕易就能得到共鳴,引人入勝,欲罷不能,對我而言,更可以看見自己或是周遭人的影子,也更能理解自己以及其他人父母在教養策略上不同的選擇。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

書名是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書本的介紹中寫道: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在臺灣「拚經濟」的時代中成長的父母,如今「拚教養」成為人生重點。 他們渴望擺脫體罰與聯考的陰影,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更有能力與機會去探索世界。儘管這一代父母擁有比過去更豐富的教養資源,然而,教養這件事卻讓他們益發焦慮,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做太少、做太多、做不好、做不對?

本書不是教養策略指南,不是親職體悟反思,而是教養經驗與階級不平等的社會學全景,透過不同階級家庭的比較與對照,幫助讀者把自己的教養經驗放進更大的脈絡來思考,體察我們的焦慮與困頓其實不單純是個人的挫折與限制。

為了撰寫本書,作者在台北宜蘭採訪了近60個台灣家庭,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地觀察,涵蓋私立小學、都會區的公立國小、另類國小(實驗教育)、城市邊緣學校、鄉村小校,幾種主要類型。

個人成長的回顧

去年看完之後觸發很多感觸,回顧五年級世代的自己成長歷程,我的父親是台電公司的工程師,因為家貧,成績優異的他選擇就讀台中高工土木科,卻因為台電第一屆建教合作生而錯失升學的機會,從19歲就進入台電,直到65歲退休,是人生中唯一的一份工作。

媽媽則是全職家庭主婦,父母親相信唯有教育才能翻轉階級,因此家裡省吃儉用,將三個孩子都送進私立學校就讀,對子女的期望就是能成為公務員或是其他穩定的職業。

我自己國小就讀私立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導師是年輕女老師,剛從師範大學畢業, 標準的打罵教育,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印象最深刻,也讓我最反感的是成績未達標準,女生是掀裙子打屁股,男生則是脫褲子打屁股,當年的同學同學多屬中產階級、 外省籍占大多數 ,成年之後也多是中產階級, 大約有近10位頂大畢業,博士也有好幾位。

小學時代的我,就認為這是不正常的教育,也因為這段不開心的求學歷程,國高中時我堅拒去報考私立學校,即便到現在我對私立國高中依然沒有好感。

教育現場的實證與觀察

2019年加入TFT兩年計畫,曾經在屏東新埤鄉的鄉村小校任教兩年,對於拚教養一書中有關勞工階級與鄉村小校的教育風貌身有共鳴。

2022年暑假,我來到新北市這所近年轉型成功的「類森林小學」任教,這所教育部歸類為偏遠的國小,短短八年時間,學生數由35位成長至近90位,學校以幸福的童年為理念,近九成的學生都非本地學區,因此,每個月得額外負擔2000多元的交通費,從市區搭乘約半小時校車前來就讀。

據我觀察學生的家長多屬於中產階級,因為認同學校的理念,想要擺脫傳統教育模式,或是市區大校,狹窄的校地,沉重的課業壓力,而願意不辭辛勞將孩子送來學校就讀。這些也與本書第四章中產階級選擇自然成長的另類學校,有所呼應。

天下父母心初衷都一樣

看過這本書我的收穫是,更能理解當初父母親的用心與思維,為什麼希望子女走一條安全的路,為什麼希望送子女去念私立學校,而書中提到教養的劇本都是依中產階級的角度編寫 ,『當某一種教養方式、家庭形式被視為正統、進步與理想,同時也意味著其他教養方式與家庭樣態被貶為異端、落後、不適任。.... 』這是我沒從想過的觀點。

其次,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困境大不相同,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理想的教養藍圖以及擁有的資源,因為這樣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教養策略,就讀不同類型的學校,以中產階級的父母而言,從不要輸在人生起跑點,以出國留學,嚴管勤教私校,到體制外實驗教育,無論是哪一種,每個父母的初衷都是盡其所能給子女最好的。

拚教養這本書,雖然是2019年初版,但到2023年已經初版13刷,相信每個關心教育的人,都可以由書中得到啟發。
推薦給大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