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曖曖內含光。屏東新埤鄉打鐵天后宮。


距離學校不到500公尺,擁有珍貴的文化資產的打鐵天后宮終於被看見了。
2019年八月底,結束TFT(Teach For Taiwan)教師行前集訓,配對分發至屏東新埤鄉任教,發現就在學校約500公尺外就有一座8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初見這隱藏客家聚落,古樸卻混合和洋建築風格的天后宮,頗令我驚豔,尤其四月才隨著白沙屯媽祖完成九天八夜進香之旅,更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因為規模不大,所以由正殿兩側的階梯登上屋頂,剪黏的交趾陶雖然久經風霜,卻深深吸引我的目光。


這座天后宮有許多迷人之處,沒有雕龍畫棟的梁柱,門板也沒有繪製門神,地板還是洗石子工法,幾根樑柱更有少見的藍色對聯,據說是清朝進士所撰。這座別有韻味天后宮,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可惜卻沒有吸引太多人注意,除了是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外,香火並不算鼎盛,課餘時間,我常來參拜,在長椅上靜坐片刻,感受天后宮寧靜的氛圍,也帶給我許多安頓身心的力量。


一直希望能有人導覽,或者能與學校的美感教育深度連結,可惜我不夠積極,也缺乏足夠的文史資料,一直拖延至今。 
打鐵村乃至新埤鄉,甚至是屏東縣,一直面臨人口外移的嚴峻挑戰,上學期的四年級社會課,上到有關家鄉的單元,發現學生對家鄉的名勝古蹟很陌生,於是帶著孩子們進行在地古蹟踏查,藉此對家鄉有情感的連結,有認同有歸屬感,以後願意為家鄉盡一分心力。
天后宮由於屋頂長期漏水,村民們一直有整建的討論,最近因為廟方管理委員終於決議發包整修,預訂今年三月五日開始施工,也開始對大眾募款,沒想到消息傳出後竟吸引許多文史工作者絡繹不絕來訪。

沉寂多年的瑰寶,因為計畫整建的因緣,揭露不凡的身世,一篇班。馬傳媒的專文提到....
原來日治昭和13年(1938年)的打鐵天宮,屋頂為傳統磚瓦與木架構造,牆體與棟架則為西洋洗石子的工法,中西合璧,見證1930年代台灣廟宇建築的新舊工法與材料的轉型,為台灣第一代的水泥廟宇,殊屬難得可貴。

打鐵村天后宮整體棟架疏朗,為清代早期風格。正殿供桌的螭虎吞腳與金瓜造型柱礎,以嫺熟的洗石子工法表現,匠藝精湛,仍然維持良好品相。
前後兩殿的屋頂剪黏,為姚自來1938年作品,姚司系出洪坤福派下,為當代剪黏大師,尤其擅長「四腳花鳥」與「武將對戰」手法,花鳥氣韻生動,人物架式十足,充滿動感,為台灣現存最佳剪黏作品。

在各種保存的呼聲中,這座打鐵天后宮的各種珍貴資產,終於有望妥善維護保存,相信假以時日必能再現風華,也成為在地的驕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