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成為孩子生命中照亮希望的微光

 理解高關懷兒童每個行為背後的需求

致遠老師帶的班上,有一位孩子叫阿興(化名)。阿興除了領有身心障外證明外,還是所謂家庭失功能的高關懷兒童少年。他走路時時常低著頭微駝著背,說話老氣橫秋,還帶有一種完全不合年齡江湖味。在來到致遠的學校時,已經轉過四次學。

阿興到了這所學校後,仍然會出現不聽老師指令、上課罵髒話、擅自離開教室,或對同學使用暴力的行為。他的行為讓學校召開多次會議商討對策,甚至評估是否讓阿興繼續留校。


作為阿興的社會、自然以及資訊老師的致遠,一週共有七堂課的時間與阿興相處,也常常被阿興的行為弄得課程中斷,相當苦惱。但同時,阿興又表現出強烈的學習動機,上課總會不斷發問問題;不過若被老師責備,又會趴在座位上哭泣。即便相信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著一種需求,但致遠始終不清楚,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又該用什麼方式帶這個孩子。



正在找獨角仙的阿興


阿興聚精會神地觀賞古典樂演奏

                                        喜歡寫考卷的阿興

老師的愛,是在孩子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直到有一天,校長約談阿興後,告訴致遠,阿興很喜歡上他的課,因為阿興從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感受的父愛。致遠得知後,想起了德蕾莎修女說過的「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也就此更加確定,好好陪伴阿興就是他的責任。

而在陪伴阿興的過程,致遠秉持著「糾正錯誤前先進行情感的連結」的原則,以正向教養的策略,透過陪伴與傾聽,讓他感受到關心,建立信任關係,也重新努力看見孩子內在的需求。當他有脫序行為時,致遠不再是責備或處罰引起對立與反抗,而是讓他有機會沉澱心情,等孩子冷靜後再溝通。這也讓阿興跟致遠的關係像師生也像父子。

而當致遠觀察到阿興對昆蟲的熱愛與知識後,便邀請他於下課時擔任小老師,帶著班上同學在學校進行探索。致遠也在和阿興的相處過程,發現他的自尊心跟好勝心較強,相對的挫折容忍度比較低,於是採取一對一教學,協助阿興跟上教學進度。

而漸漸感受到老師們的關心與同學的包容後,阿興的行為開始步入正軌,開始可以溝通,也更有禮貌了。

致遠相信,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真實的內在。尤其是像阿興這樣的孩子,如果能有人真心陪伴,就像即便是微小的光,持續照耀,也可以帶來希望,帶來改變。或許不能改變孩子的出身,卻能影響孩子往後的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