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 
東引燈塔是東引最著名的地標之一當初我也是被照片所吸引,東引燈塔的興建與蘇布倫號船難後,因此除了東引燈塔順便介紹水下博物館。
東引燈塔
緊鄰海岸的東引燈塔,就在步道的盡頭再沿石階而上,這是座可以近距離親近接觸的燈塔,燈塔並不算大,但因為地理位置,視野絕佳,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欣賞都很美,相信夕陽西下,燈塔映照海面,風很大,風景絕佳。
| 這樣的海景不止是無敵,還有歲月用力刻劃在岩壁上的痕跡,透露一種孤拔,蒼勁感 | 
東引燈塔(又稱東湧燈塔)是台灣最北端的燈塔,也是距離台灣本島最遠的燈塔。它位於馬祖列島的東引島,地理位置特殊,過去是船隻進出閩江口的重要航標。
東引燈塔的建築風格相當獨特,是18世紀英國式建築,因此也被當地人暱稱為「東引別墅」。圓形磚造塔身:燈塔本身由粗壯的紅磚砌成,再漆上潔淨的白色,與許多台灣本島以水泥或石材建造的燈塔有所不同。
由於燈塔建在陡峭的山坡上,附屬的房舍建築與燈塔本身並非在同一平面,而是透過狹窄的石階和通廊連接,形成高低錯落的特殊景觀。這與台灣大多數燈塔區的平整設計形成強烈對比。
由於東引海域多霧,東引燈塔除了燈光之外,過去還備有霧砲,在濃霧時鳴砲示警,避免船隻觸礁。現在霧砲雖然已改由霧笛取代,但仍是東引燈塔的一大歷史印記,而台灣本島的燈塔則較少有此設備。
|  | 
| 近距離欣賞燈塔,塔頂可以清楚看見風向儀 | 
位於塔身頂部的玻璃房,這是燈塔的心臟,也是燈塔的光源所在。它的圓頂和大型玻璃窗能保護內部的燈具免受風雨影響,同時讓光線能夠無阻礙地向四面八方發射。玻璃窗通常是特殊設計的弧形玻璃,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光的折射和反射。
圓頂上可以看見風向標,雖然大多數現代燈塔為了避免影響燈光發射而不裝設風向儀,但東引燈塔是個獨特的例外。它不僅是臺灣最北的燈塔,更是一座百年歷史的英式建築。在那個年代,燈塔除了提供照明導航,也是重要的氣象觀測站。
風向儀的箭頭,它會隨著風向轉動,而下方的四個標示則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這個設計讓燈塔管理員或觀測人員能隨時掌握風向的變化,這對於海上航行和天氣預測都非常重要。
因此,東引燈塔塔頂的風向儀,不僅是其獨特建築風格的一部分,也承載了早期燈塔作為氣象觀測站的歷史功能。
| 沿著塔身的階梯可以直達燈塔的入口 | 
|  | 
| 特地在東引旅遊中心壓鑄的紀念幣 | 
| 彷彿在希臘 | 
東引燈塔真的很美,來東引千萬不要錯過,這次來東引待的時間不夠久,沒從海上欣賞東引燈塔,也沒有機會欣賞夕陽餘暉下的燈塔美景,就期待下一次造訪。
水下博物館是東引第二個常設展館,是東引「中路故事館」博物館家族的一員。
事前看了許多部落客的遊記與youtuber的影片,似乎都沒有提到這個景點,在東引最繁華的中路漫步,發現水下博物館的指標,實地造訪卻發現,出乎意料是非常用心的展覽,很值得一看,展出從沉船地點打撈出的文物,並透過多媒體互動,讓遊客身歷其境地了解這艘船的歷史與沉沒的秘密,而且完全免費。
|  | 
| 水下博物館位於中路上,免費參觀,千萬不要錯過 | 
蘇布倫號主題展
|  | 
| 利用聲光投影讓遊客身歷其境 | 
|  | 
| 沈船打撈的照片 | 
蘇布倫號
1901年4月24日,蘇布倫號在濃霧中航行,不幸於馬祖西引島北方外海的「北固礁」(當地人稱「雞礁」)觸礁。儘管船體受到嚴重破壞並最終報廢,但萬幸的是,船上所有乘客和船員都奇蹟似地安全撤離,無人傷亡。
這起嚴重的船難事件,引起了國際航運界的關注,也成為促使清廷政府在1904年興建東湧燈塔的關鍵原因之一。東引燈塔的興建正是為了提供一個穩定的航標,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從1901年前開始,這艘蘇布倫號就一直靜靜地沉睡在海底下,與東西引的居民度過漫長的歲月,一直到2013年,水下考古隊慢慢地把當年的文物打撈上來,將這些120年前的文物呈現在大家眼前。
|  | 
水下博物館規模不大,但同樣位於中路很適合散步,而且值得一看,在暑氣逼人的八月天,也是個暫時消暑長知識的好地方。
.jpg)
.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