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青春回憶錄之三 喜歡思考的孩子(一)



乘著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刮絮的風

冷凝的將全生命中的理想託付於

振翅欲翔的幻想之翼

海濤在拍岸的驚濤中訴說

那將是永恆的毀滅

一如出賣靈魂的生命

撒旦的獰笑在斷崖中迴盪

快吧 快將生命交給幻想的使者

牠將引導你去尋找深深埋於地下的快樂世界

海的嗚咽在最後一度拍打於歷史的痕跡中

沉淪的生靈 掙扎的雙手

終於再次沉入地底的黑暗之中

寫於1982年


隔了33年再重新看1983年高中二年級時寫的三篇日記不免好奇,當年18歲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心

情寫下這些文字。



現在回想高中生活對我而言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比起國中時的青澀,懵懵懂懂,高中

生的我多了一份追求理想的熱情,這樣的熱情其實很天真也很純粹,卻也很可貴。只是對自己

過高的期望,或者說超出自己能力,加上成績始終不盡理想,讓自己常常處於焦慮之中,甚至

變得有些憂鬱。然而,多年之後再回首,終於認清當時自己的不開心,其實是因為讓自己活在

別人的期望之中…..

當年的我充滿熱情,立志攻讀法律系,想要從政,抱著改革社會的志向,對於未來對人生也有

很多想像,為了達成目標,逼迫自己,鍛鍊自己,卻依然有很多的不確定,害怕孤獨又缺乏自

信,卻又帶著一股傲氣……

由日記裡的這些對人生的探討,可以理解這一個喜歡思考的孩子。

就如同這首詩似乎透露出很多訊息,像黑夜與光明,善與惡,堅持或者放棄的擺盪,努力想要

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卻受盡挫折,就是當年自己的心情吧!

如果用我現在的眼光來評論當年的自己其實並不公平,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多愁善感,或許依然

青澀不成熟,但這些都是成長必然留下的軌跡,反而彌足珍貴。

--------------------------------------------------------------------------------------------------------------------------

1983/03/18
靈魂與肉體

如果說靈魂是不死的生命,那麼肉體就是生命的實體,因為肉體我們才能感觸物質世界,以耳來

聽,以眼來看,以嘴的嚅動來表達思想,在精神與物質的世界中,搭起一座無形的橋

肉體是無情而冰冷的,而心靈卻是充滿熾熱的感情,肉體僅能緩慢而有限的移動,而靈魂卻能

無距離,無空間、無時間限制的移動,無拘無束的奔馳千里,上天下地,超越時空盡情的遨

遊。

因為靈魂的精神世界是無限的,因此在生活中肉體的享受並不重要,肉體會衰老,會改變,而

精神是不老、不死、永久超越於生死輪迴外。

曾看過一本書,人的年齡是一層層的皮相,猶如樹木的年輪一般,層層裹住靈魂之外唯有從

一個人的眼神方能看入心靈深處,因此有的人縱然很老,但是他的心,他的靈魂,卻是猶如赤

子一般


1983/04/13
在人生奮鬥的歷程中,年少是短暫而多樣化的線段,當我們沉醉於風花許月的層層雲霧中時,

沒有人知道他手中僅存璀璨的線段,已滑落至盡頭,或許有一刻他會驀然的將深邃的眼光,投

向遙遠而不可以捉摸的回憶中,然而刻畫在線段上的點,也僅僅是模糊而似乎天真幼稚的點

吧!

不要說年輕的歲月是苦澀而不成熟的,那是以泰山之巔望下白雲下的矮丘,當我們還是做著綺

夢,幻想著那纖纖可人的女孩,會迎向我們的日子裡,沒有人會以為自己是幼稚而不成熟的,

我們僅僅是以包容一切罪惡的心去領受世界的真善美,沒有奢求,往往只是口袋裡發皺的幾十

元,卻也覺得異常滿足

我們是在成長,我們是世故了,但是過去的歲月,曾經每個人眼中是只有愛與真善美的有情世界


1983/9/6 


人實在是很矛盾而善變的動物,就拿我來說吧!在別人的眼光看來,是非常理智的,而又是樂

天不拘小節的一派,然而實際上就我自己來觀察,應該就是複雜的混合型了,可以說各種情緒

變化都較人多,有時活蹦亂跳像個小丑,有時卻一本正經,大有悲天憫人的氣概,在待人處事

方面,一般的原則絕不會輕視或厭惡某人,然而我付出與別人態度相差太大,抑或是對方存心

卑劣,當然我也有心機,使出手段比你更強烈,這就是我



讀了幾年所謂聖賢書,我有一個感慨,,就是人們常常為自比清高,,服膺抽象的規範理想,而忽

略周遭實行的開始怎麼說呢?國父說要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然而有許多人的確立志要服

務社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概在理想中服務的對象是國家社會,然而

在日常生活中鄙視瞧不起那些比你差的人,或是學業不如你,或是修養不如你,存著因比較而

生的優越感
 
所以我常在想,真正的偉人聖賢他們和一般人實現理想的方式一定有所不同,簡言之即心路

歷程不同,即是他們由關心別人而萌發救世之心,而他們所關心的人即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

形形色色的人,由此而一步步昇華成悲天憫人的國家民族情感,但是一般人並不是,雖然受前

人思想行誼所影響,但是由於所愛的是一個龐大無比的個體,簡稱國家社會全人類,因此

反而忽略了日常生活隨時都有付出的機會,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聖人之志者眾,有聖人之行者

鮮矣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